
来源 | 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本文为 罗兰贝格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全球高级合伙人 郑赟 在福斯冠名的2023(第十三届)汽车服务世界超级大会-主论坛上的发言实录整理,为便于阅读,略有删减。去年对于中国汽车行业来说,尤其是在销售端,是非常有意义的时间节点。第一,自主品牌销量的大幅提升,最有标志性的事件是,国内自主品牌的全年销量超过了合资品牌。第二,中国汽车的出口,过去只有5-20万这个量级,去年接近300万,在主机厂海外销量的规划中可以看到,这里面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为中国新车销量已经进入微增阶段,年复合增长率在3%左右,所以海外市场成为必争之地。我们从外部的变化和市场端的信息切入,再围绕重点信息,展开“新能源车发展机遇与后市场竞争格局演变”这个话题。通过市场端、消费端以及上海车展,可以直观感受到一个现象,消费者在车辆选购的时候,第一选择或者前三选项已经不再是“不考虑新能源车”,更多的考虑是:我能否找到一辆服务日常使用场景的新能源车,这是市场驱动行为。这个视角不单单出现在中国市场,更多的是在全球范围内,新能源车的发展越来越从政策端的辅助向市场端的驱动来进行转化。如果把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的车辆放在一起做比较,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坐在车内的舒适性配置,有没有足够多的科技含量加持,这些因素变得非常重要。从这个视角来看,在过去三年当中,中国自主品牌的车辆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甩开合资品牌的标准配置。今年上海车展还有另外一个感受,合资品牌在配置维度奋起直追,叠加新科技和新技术。原先合资品牌可能认为不需要展示,或者认为品牌本身的溢价可以支撑销量。现在合资品牌也在发力,来证明他们对于中国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也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并且希望通过产品配置做进一步的传导。各大车企正在加速布局丰富车型,持续对新能源产业投入,短期纯电、混动路线各有侧重,预计2023年将有约150款车型可供中国消费者选择,而增购或者换购比例会提升,推动消费者以场景化购车的思路来进行车辆选择。大家一直谈品牌向上,我在车展和客户一起探讨的时候,明确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所谓品牌向上,它的保质期可能只有三年时间。市场端的品牌已经出现替换,以前自主品牌主要集中在12万以下,现在价格在往12万向上,甚至对于新品牌来说,价格已经达到30万和40万,还有更高价格的豪华品牌推出。如果从大的体量上看,自主品牌的渗透率在提升,同时替换合资品牌,在向上的过程中,品牌保质期应该不超过三年,三年之内自主品牌会完成渗透率提升,并且替换竞争力相对不够的合资品牌。目前,中国充换电网络密度逐步提升,2022年中中国公共充电点位数量已达到152万,规模位列世界首位,比2021年同期进一步增长了33%。在销量端,各个层级的城市渗透率在同步提升,不再是有牌照资源的城市渗透率增长更快,低线城市销量占比也在提升,各线级城市渗透率同步翻倍,城市分布结构愈发趋同于燃油车。从体量上来看,印证了整个市场由消费者来主导和选择。一是上海,每个月新能源车牌大概在1.1-1.2万,少的时候9000张。目前上海新能源车牌还是不受限制,促使2022年渗透率提升到43%。特斯拉、比亚迪、荣威,这是在上海最受欢迎的新能源品牌。二是洛阳,2022年整体渗透率达到37%,每三辆车有一辆新能源,主销车型是宏光MINI、小蚂蚁等,这些车型满足每天上下班通勤的需求,以及使用场景对应的售价。过去,消费者一直从经销商、整车厂、售后服务商等地方得到大量的信息传导,今天的消费者在产品购买上,依靠自有意识培养了一套比较完整和成熟的产品选择顺序。当下,在产品选择上,智能化、续航、外观,这是排名前三的维度。2015年大家刚刚谈论新能源的时候,所有人关注的都是电池的安全性和续航里程,要求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现在,安全性和续航里程已经不是最重要的维度,随着充换电网络的完善,大家已经可以接受500公里的续航里程。对于新能源品牌来说,在一个比较固化的品牌结构和市场结构当中,中国品牌要向上走,要做进一步的突破和渗透。从场景的角度出发,一辆车要有非常明确的使用场景,十年前一辆车要照顾到家用或商用,但是在当下,大家在使用场景上做了更为细致的切分,比如新户外-Glamping活动、越野-野穿活动等。另外,自主品牌的平均售价在符合产品力的情况下不断提升,例如,这次上海车展比亚迪推出了高端品牌线。目前中国品牌在价格端,对入门市场、大众市场、高端市场和豪华市场,有了比较完整的覆盖。2022年.自主品牌的渗透率是46%,以前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探讨,中国品牌的渗透率什么时候能超过40%,这也是为什么说2022年是历史转折,这是一个起点。新能源将推动售后市场更加集中化,并且市场需要进行更多样化的组合,整个生态会更加丰富,渠道会更加扁平,服务端会更加数智化。未来,企业要进一步推动服务数智化,培养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在线上进行预约,同时提高线下利用效率。在行业集中化的过程中,会对后市场企业造成几个影响。第一,授权渠道会更加突出。在新能源维修领域,动力电池故障、电机电控故障、中控屏故障三项业务加起来的比例达到75%,而维修技术会经历比较长的封闭期,同时会更标准化、模块化、集中化,在维修检测端,设备要求会更加专业。这些因素都造成了,授权渠道会更加突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第二,多个主机厂已具备清晰的三电维修网络规划,寻求自建或合作伙伴共建售后体系,未来2-3年将是后市场玩家入局合作的良好时期。2025年三电售后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50亿,2030年会进入300亿。第三,全国连锁、区域连锁、独立维修厂、夫妻老婆店,不同类型的玩家在积极探讨进入授权体系。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和维修门槛提高,全国连锁和区域连锁的确会有更大优势,而独立维修厂和夫妻老婆店,纯靠自营的收入进行迭代,难度会越来越大。主机厂和部分后市场玩家在尝试推出套餐式、一站式的订阅式服务,来提供完整的服务,比如新能源车有时候突然黑屏,这时道路救援的及时性以及日常紧急情况处理经验,就对售后玩家的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也驱动收入更加多样。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很多车企也化身平台,通过统一的标准输出、完善的数字化应用与流程,积极与第三方合作,丰富售后生态,强化消费者体验。从消费者的需求来看,单一的企业无法满足所有需求,维修保养、保险售后、代步出行,需要有一个大生态进行更好的整合。面对新能源市场、消费者偏好与后市场新趋势,后市场玩家应注重打造“五化”致胜要素,包括场景化、专业化、标准化、数字化和生态化,并在产品与服务、数智赋能、运营、合作等方面等做好能力建设。未来,后市场服务将更加精细化,业务场景更加丰富,企业也将在特定业务中投入更多精力,实现差异化布局,打造细分品牌。后市场运营关键要素包括渠道建设标准化、门店运营标准化和服务流程标准化,如果企业在这些标准化上已经开展了工作,并以客户体验为中心,以门店提升为导向,应该会得到较高的回报。从这个视角来看,制定并输出提升用户体验与门店效益的高效标准规范,是后市场玩家的重要制胜点。
发表评论